close

這一週用了一個我未曾想過的狀態,因為一部令人絕望作品找到了對自己現狀的肯定。

我並不是要談電影,但我這也是在談電影
如果電影能夠與生命經驗連結在一起,可以接收到的感受總是超乎預期的強大。

「其實人生最好的狀態是,你站在這裡,看著遠方,感覺那裏一定比這裡好,而不要過去。」
這是電影裡的台詞,但電影最終想表達的正好與這段話相反。


看《大象席地而坐》已經是好幾天前的事情。其實並不喜歡,或者說無法喜歡。
在那個當下我完全無法消化,甚至覺得太過分了。導演將滿腔的憤怒不留情的丟給了觀眾,同時對照著真實世界發生的死亡結局,他們毫無希望可言,而那份「求死的意志」太過於強烈,是一份我無法消受的沉重。

而它就這麼卡住在我心底,在這幾日跑影展,密集看電影、做紀錄、寫稿交稿的日子中,反覆迴盪。

早上搭捷運時無聊搜到了一篇評論看,讀到原來導演胡波自己寫的原著小說當中背景設在台灣,那隻傳說中「席地而坐的大象」則是在花蓮。

如果滿州里就是花蓮、
如果滿州里就是花蓮、
如果滿州里就是花蓮......
我在心裡停了下來,在那一刻突然找到了一個答案,令自己豁然開朗的一個答案。

它就像是三年前,每一個人都問我為什麼要去花蓮。如果我是去東京、紐約或倫敦,大家可能不會那麼困惑的問我。好似片子裡主角被友人質疑那頭大象有甚麼好看的?卻說不上一個多麼說服人的理由。有人說看不懂我的選擇,有人說我奇怪,有人認為我不過是逃避現實。

那些不被肯定的眼神與態度,只不過叫人更絕望消沉。卻也正是因為迷惘,關於他們的那些說法,我也不敢承認自己是否屬於哪一種。

沒有人可憐你、同情你、理解你,你只有你自己。
選了一個備受質疑的方向,是需要足夠勇氣的。我真的慶幸,甚至很高興,我在最消沉的時候決定要離開,自己承受有那麼段時間不知道如何承受的各種質疑。
我當然不敢與電影中裡的任何一個角色比較絕望的處境,也沒有必要。但最重要的是,我就這麼好好的活了下來,甚至是更好的活了下來。

無論是花蓮還是滿州里,都並不是那一種人人要追逐的香格里拉或者烏托邦的譬喻。甚至只是一個有點莫名其妙的去處。
電影裡老人家雖然說了「不要過去」,那是明知道這裡待不下去了,還在死撐。但年輕男孩與女孩還有著足夠的執著,說服了老人帶著孫女和他們一同前行。大象的叫聲在接近破曉的夜裡響起,故事不需要繼續再說下去....

還有選擇的時候,都還是有希望的。而這絕對不是一種喊喊空話、佯裝正向的希望。
但也許,最終仍選擇結束生命的導演胡波,自己都沒看清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d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