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7#美感教育 /黃光南 主編     2016.?-11.10 

此書老舊到一張書封得圖片也找不著,是我在圖書感因為看到書中的一篇「電影與美感教育」而興起想借來看得念頭,有些感慨的是此書發行於1988年 ,會有這本書的編成正是因為當年舉辦了美感教育論壇,有各種領域的專家來談美感教育,包含音樂、繪畫、詩詞(文學)、自然等.當然也包刮了我吸引我的電影這個題目。也就是說早造離今日快要三十年前的時候,美感教育就被台灣教育界積極討論,但時至我們繼續討論的今日,到底有何前進?還是我們仍停留在原步。

每個主題的篇幅都不算太長,比較偏向學術性的撰寫模式,有些論點確實是有點過時,尤其有一篇名為「無字文學與美感」,煞有其事地說明甚麼叫無字文學,意思就是生活日常罷了,從日常生活發現美當然很是重要,但談著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夕陽,甚至是月夜之美,差不多就是小學生的等級在敘說美吧,很少有這種看完之後覺得自己看了一堆屁的感覺。以下還是就我個人感興趣的電影這個篇章多著墨吧。

此篇名為「奠基於他種藝術的藝術--談電影與美感教育」,作者其實也是一位業內影評,曾西霸。

全篇其實就終歸於一項結論,如篇名,電影是奠基於其他藝術的一種藝術形式,這正好呼應我最近(研究)在問的問題,電影到底在藝術與人文教育終歸向何方?當現今的台灣教育體制,劃分著清楚的視覺藝術(從前稱之為美術)、音樂和表演藝術時,我確實找不到一個電影的定位,他走向何方都很是牽強。他引用美國電影學者的著作《如何欣賞電影》當中電影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相互關係,說明接近靜態攝影階段的電影在畫面、比例、角度和景深,畫面架構、用色各方面,承襲了不少繪畫的手法,繪畫與影像確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待畫面動起來以後,又幾乎與繪畫無涉,反倒是剪接、轉場如何創造出戲劇張力,又以音樂的搭配怎樣構成電影的優美旋律與節奏,它反而和戲劇、音樂更加密切了。因此回到上述我的提問,電影屬於我們劃分的藝術與人文教育中的那塊領域,它確實都沾上邊了。其中尚有一段引用導演英格瑪柏格曼所說「沒有一種藝術型態或像音樂一樣和電影有如此共通之點。兩者都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情感,而不適經由智慧。電影主要的是韻律,那是連續場景中的呼吸」此處不僅說明了電影更多時候感性是大於理性的,這種感性的藝術如何教學,確實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此也可以看見,一派的論點指出電影藝術比起視覺或戲劇,更靠近音樂。

作者接續也討論了當今(至今看仍舊堪用)電影經過各種創作的實驗,總歸來說走出了兩個不同體系的美學理論,蒙太奇與長鏡頭。這兩種風格迥異的電影美學,作者認為皆有被創作者與觀眾了解的必要,是電影教育,非徹底研究的,否則將會缺乏鑑往知來的能力,任何批評可能流於幼稚偏頗。而若要深入了解電影,上需要其他領域學科的適度吸收,此處提到的八含語言學(電影符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個人則認為甚至包還哲學、文學、人類學都是需要涉獵的。另一方面,多看片則是學習電影迫切需要的,有了這樣的厚實的基礎,有大量的資料庫能夠進行批評比照,進而發現領會更多不同形式的美感。

結論部分,作者先是批評現階段學校利的教育,美感教育這一塊根本還無「正常化」(揣測其意思是沒有真正去落實的架構體系),甚至認為音樂、美術課程形同虛設,社會上的戲劇、舞蹈活動也不夠蓬勃(應是指大眾不會去欣賞,作者書寫的當年表演藝術尚未成為體制內的一項學科),再看這是1988年的批評,在2016年的今天,學者專家還在繼續批評,包含想要進行此相關題目研究的我,整體來說問題似乎事都沒有改變的。而作者在此處認為,當這些基礎(美術、音樂、戲劇)都尚不穩固時,要直接跨過它們談奠基於以上先輩藝術形式的藝術「電影」那就更加困難了,「期待電影發揮更良好的美感教育效用,無疑是緣木求魚」甚至是直接否定了討論以電影進行美感教育的可能。他的建議則是,應先退而求其次,對電影構成的各個單元有粗略而全面的認識,

希望做好電影教育的我,有種被這個結論給否定的感覺。但再細想,作者再快三十年前呼籲要先穩固電影的先輩藝術,美術、音樂、表演藝術,三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開始穩固了嗎?如果無論多少年,台灣在這一塊藝術學科的教學仍舊零零落落,(尤其明年才陪和政策出現所謂美感教育元年的計畫,都多久了?),那麼電影的教育,究竟可以何時開始起步?我想這篇文章會是一個給予我的參考,但其結論不應動搖我對電影教育還是必須不管其他藝術領域得著手前進的,當然我似乎關懷產業之發展不全、電影銷售困難更多,然而我得繼續問的還是,如果教育是手段,我應怎麼發揮這項手段?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美感教育 電影
    全站熱搜

    Shand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