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6#聚。離。冰毒:趙德胤的電影人生紀事 /  趙德胤_口述   鄭育容、方沛晶_採訪整理  2016.11.4-7 

 「小時候我常常幻想,一覺醒來,全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改變了,包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自卑且怯弱的心靈。長大以後我慢慢發現,什麼都改變不了,於是就認命地開始找「活路」(活路為雲南話,意指工作)。在尋找的過程中,因為某些人、某些事、某些選擇,巧合地把我推向了「電影」這個活路。」--趙德胤 自序 

 

看了趙德胤的歸鄉三部曲,故意要趕在看《再見瓦城》之前,對這位導演的印象更確切的是在辦畢展那一年開始的,一組策畫講座論壇的同學,經教授的推薦找來趙德胤參加「電影行銷」這個題目的對談。當時知道趙的作品受到國際注目,也在每年都入選台北電影獎,整理過幾篇其演講的稿子,但從未真正看過他的作品。那一年2014,剛好是《冰毒》要上映的前夕,見到趙德胤也只覺得就是一個有意思的新銳導演,甚至認為找他來講電影行銷,怎麼說上去有點怪呢?趙德胤當時的獨門絕招,其實就是用最少的預算拍出最好的電影,那正好很適合我的同學們來領教,我最認真地聽完的也是這場講座,永遠忘不掉他說連海報都是自己做,一個劇組只有七個人,而且在緬甸只能偷拍,他分享自己發明的「清冰箱理論」,有甚麼就做出甚麼菜,捕捉的到甚麼畫面,就拍出怎樣的電影了。我印象深刻,這個導演在這一場行銷自己的過程中成功了,他的電影賣點就是他本人,口條自在且自信迷人,你根本不到他到底拍出了甚麼,但已經好想看。

 

這也才真正帶我進到他的電影世界,在暑假買了《冰毒》加上短片《海上皇宮》的放映,拿到了一張贈送的海報,但其實當下覺得海報占空間,現在還在房間的角落生灰塵,還好我沒有丟掉,現在看真的應該好好收藏。再讀過這本書之後,又再加上看了《再見瓦城》之後。我對《冰毒》的晃動,其實是還有些無法習慣的,但還是可以看得出趙德胤對生命敏銳地察覺能力,在他鏡頭之下,苦悶的日常,之於緬甸人這麼平凡,三部劇情片,圍繞在差不多的主題上,離鄉人,回鄉,找活路,毒品交易,偷渡,貧困。可是趙德胤捉住了電影這一條命運之繩。

「當你接受了命運,接受了這一切,在怎麼戲劇化的人生,不過就是每天都在過的尋常生活而已。」
如趙德胤的自序,他之所以能夠挖掘那些在我們看來都甚為不可思議的故事,正是因為他所生所長的環境,之於台灣的我們就是那麼不可思議。光是這一具戲劇化的人生只不過是尋常生活,就好迷人,當我在觀看別人的悲劇人生,而視之為迷人的影像時,又有種不安的感覺。而羨慕起不平凡的生命整個人生都是精彩故事的我,又矛盾起,難道我自己會希望擁有這樣的不平凡?透過這本書,窺見的是更多電影以為的緬甸樣貌,尤其關於毒品的章節,令我憶起前些日子看了《湄公河行動》,其實我當下立即聯想到了《冰毒》,一個強力呼籲吸毒犯法卻以走私毒品銷售海外的國家,抓了大毒梟是聲張正義,大快人心,但換一個角度觀看時,那些大毒梟何以成為,被塑造的完全沒有良心的毒販。我對於那種把惡人的內心毫不保留的否定很是介意,也正是在這本書找到了一點解答。

「毒品和宗教,都是緬甸人心靈空虛的安慰劑,只不過毒品是暫時麻痺,而宗教是修行提升。」
如果能了解緬甸人對於毒品的態度,從小生長在那個環境,他們吸毒,不過就是類似我們的吸菸喝酒,這是為什麼在趙德胤的電影中,吸毒從來都沒甚麼好奇怪的,電影更從來不會去講吸毒這件事的是與非,不帶任何道德批判的,起初我想觀眾就是對於那種,這些人們毒品也用的太理所當的情節衝擊,再加以它完全不去琢磨對錯更是衝擊,要習慣那只是之於緬甸人的抽菸喝酒,真要好些時間適應。「有錢有勢的人靠毒致富,窮苦人家為了生活運毒販毒,最後通通染上毒癮」,趙德胤可以精準地捕捉它所生長的這塊土地上每天的尋常生活,大概就是當他來到台灣也面對到了如我們看見影像裡的緬甸那般太不一樣的衝擊,他進而可以更加冷靜的直視自己的家鄉,那種冷靜使得這些小人物的悲慘,不是煽情以及需要被同情的樣子,他總是努力的在還原某真實感,從他的口述文字中我們也可以感覺的到,那樣「這並沒有甚麼好稀奇」的口氣。趙德胤自己也說,他的電影裡,所流露出的情感不會這麼飽滿,但他想,這才是真實。他的真實,就是最令人著迷之處。

 

在這本書中,某方面透漏更多的是,趙德胤在拍片時其實比所有人都還擔心被抓到,總覺得他似乎花了更多心思在排除、化解被軍警盯上的難題,看見這個人的機智聰明,肯定還有一堆我們無法想像的過往,除了書裡揭露了自己的童年往事,因為比較能讀書,用力用心點得以得到來台讀書的機會。一個緬甸少年,十六歲漂洋過海來台灣,總是想著打工賺錢寄回家,所有緬甸人一致的目標「脫貧」,怎麼就一個不小心揚名於國際影展,受到關注,酷到《冰毒》成為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的代表。那一種人生歷練,從內而外的豁達,都很不可思議,最後我則又被趙德胤說著:「電影的本質應該是關懷人的存在與情感表達,最真誠的訴說故事,而非炫技。」所打動,我也試著回應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拍電影,這個我曾經疑惑的問題(不喜歡別人不懂就覺得自己能拍電影的微小憤慨),看了這本書我還是肯定的,說七個人,不到一百萬就能拍成一部電影好像很簡單,但非科班的趙德胤做了多少功課,如何真的拉住電影這一條命運之繩,都是在新聞聳動的標題之下沒被看見的。想做的沒有做不成的事,但也沒有任何一種事是完全得想做就能做。


 

「那種強行貫穿腦門的力道,是別人模仿不來的趙德胤式電影語彙。」

《冰毒》的最後一幕我至今都不可能勇敢的好好看一遍,但在《再見瓦城》一樣具有衝擊的最後一幕我終於能好好看見了。
擁有自己的電影語彙,也許才是成為一個導演,最重要的功課。那不是刻意創造的,而是經過淬煉,在趙德胤身上,就是某種人生的淬鍊。

 

看過書之後,確定近年來最愛的導演要換一個了。
還是繼續問自己,用像這樣的不平凡人生換自己的平凡一生,我真的會想要嗎?

 

arrow
arrow

    Shand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