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23#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 /  尼可拉斯.莫則夫  ( Nicholas Mirzoeff  )/   2017.02.27-03.09  

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

對於要寫視覺文化相關題目的論文來說,非常重要的參考書,我更認為它更多的是提出了一些「我們還得繼續討論的空間」。Mirzoeff一直是我在讀視覺文化不停會看到的名字,過去曾寫《視覺文化導論》一書,但該書成為我的研究材料卻還未真正重頭看到尾,其實我想這類的專書大概經常都是如此被使用的,之於研究者找尋它所要的材料,確實也並無一定要整本翻完的道理,加上它們也不是甚麼引人入勝的讀物。而這本Mirzoeff最新的著作,相對之下因為我們就正處於這樣一個,影像無所不在的環境,我們無法只趨於過去的哲學家、藝術家、心理學家提出的論點,它成為一個現代人必須去思考的議題,而作者從我們都熟習的影像出發,自拍、電影、地圖,它不再那麼學術領域,甚至有帶了些科學證據來和我們討論,讓書確實有趣了許多。

Mirzoeff持續關注在視覺文化的議題上,他從過去指出視覺文化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到目前指出視覺文化關注於我們如何觀看世界,尤其這個龐大而無法全觀的世界。從台灣的譯本跟進角度之快(原作於2015年發行隔年便有了譯本),便可見這是一個必須追著科技發展速度討論的議題。彷彿今日不看,明日便將過時,投入討論這樣一個熱騰騰,還在攪動中的題目,是有那麼點期待自己亦能梳理出一套想法。

其實不打算在這裡討論太多(實在是作業也是在寫相關的題目寫的頭很痛),就小提一下作者在結尾說的「視覺行動主義」,這令我感到他其實對影像充斥於世的世代樂見其成。比起大多時候,尤其在一個對教育有願景的人的角度上來看,影像的氾濫,像是一場災難,並且是某一種人禍,因此們得積極面對這個影像世界,像書裡也很科學的要告訴我們,人類並非用眼睛看而是用腦,至於那個腦,對教育實踐家來說,就是它得努力教好的東西(雖然我最近在另一門課上的感想是,希望學生被教成自己覺得的好的、對的觀念與想法,內心裡根本住了一個法西斯)。

在他的結尾是這麼介紹所謂的「視覺行動主義」的:

「今日,我們可以積極地運用視覺文化來創造新的自我形象、新的觀看與被觀看的方式,及新的看世界的方法,這就是視覺行動主義。」(p300)在他的結尾更直接描述了,他所謂的視覺行動主義,究竟如何以視覺來行動:視覺行動主義是透過「像素」和「行動」的交互作用來做出改變。「視覺像素」泛指透過電腦製作的一切視覺素材,從由文書處理軟體產生的各種文字、到所有形式的畫面、聲音和影片。「行動」是我們以那些創造改變的文化形式所做的事,部論規模大小,從直接的政治行道道表演-在日常生活或是劇場中,可能是一場對話或一件藝術作品。一旦我們學會看這個世界,我們才採取了必要行動的第一步。重點是改變這個世界。(p300-301)

重點是改變這個世界。然而我近來對樂觀的結尾,都抱持著一個好大的懷疑。不過這個現象,確實值得有更多的討論,甚至進一步來研究。而這本書提出的觀點及想法,倒是激起了我真正去思考,我所在乎與關注的究竟為何。我想這並非真正是一本教讀者如何觀看世界的書尤其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根本不能妄想要透過一本書學會看這個世界,,雖然中文書名隱藏著這樣的誤導。但可以確定的是,能夠漸漸發現,原來自己是這樣的在看這個世界,而也許,我們是都有那麼點想改變世界的微小願景,透過作者最終說的視覺行動主義,(比起期待國家機器、教育制度)那是我們可能設法引領他人「和我一起這樣想」的一種,屬於這個世代擁有的發生的方式,也之所以成為作者看見的希望。

推薦給對視覺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們。

 

arrow
arrow

    Shand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