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幸看了五部今年入圍的最佳劇情片,真心真意希望讓更多人理解金馬獎,於是就蹦出了這樣一篇長文,這只是上篇
原文刊登於 影劇圈圈:http://www.moviemovie.com.tw/news/view/32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 金馬獎入圍淺談 (上) :從最佳劇情片入圍趨勢認識金馬

找回收看金馬獎頒獎典禮的參與感

【專題】2016 金馬獎入圍淺談 (上) :從最佳劇情片入圍趨勢認識金馬

  金馬獎頒獎典禮好無聊,因為入圍的電影聽都沒聽過?金馬近年來在典禮結束後,不乏因為觀眾根本沒聽過大多入圍與得獎的作品,或者最大獎落入了「強國人」手中,被大眾認為越來越沒意思。當金馬朝著更高規格的國際地位攀升的同時,難道就意味著得朝著把台灣的普羅大眾丟在後頭的路上嗎?

 

  台灣人對國內最具聲望與規模的電影盛事越來越「冷感」,就好比萎靡不振的國片票房一般。試問,就僅僅只是五部最佳劇情片入圍作品擺在觀眾面前任選任看,又有多少人真的撥出時間一一品味?觀眾與被公認當年度最佳的華語電影們充滿距離,如果試著換個角度,看見金馬獎想做的不只是台灣的金馬獎,而是一項華語影壇的最高指標,這一段距離其實是可以從被理解、去了解到台灣觀眾願意自己向前去化解的。

 

理解的第一步:獎項是用來讓自己被看見的

  首先,觀眾應該試著理解這些電影為何沒看過,甚至沒聽過。金馬與金曲、金鐘已經在台灣發行的專輯和電視播過的節目作為報名準則的作法是完全不一樣的,頒獎之前電影並未正式上映,在世界各國電影競賽中也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電影透過獎項被肯定,另一方面創作團隊追求的當然是「被看見」。而大多數的華語電影報名金馬獎就是看準了它的聲望。

 

  讓我們回顧一下近三年的最佳劇情片得主,詮釋一下電影如何透過獎項讓自己被看見。第五十屆由新加坡小品電影《爸媽不在家》抱走,導演陳哲藝不僅一夜成名也為新加坡電影寫下歷史新頁,所有觀眾無不好奇這部乍看之下並不起眼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擄獲評審的心。五十一屆獎落中國禁片代表導演婁燁的《推拿》,儘管歷年作品揚名國際還能靠著海外資金持續拍片,婁燁卻長期被中國封殺,其長片在台灣院線上映的甚至比大陸還多,卻讓金馬挨上民眾撻伐「抱中國大腿」亂刀,不過也罷,電影有了話題也有了口碑。五十二屆得主,讓臺灣電影終於再次站上國際舞台的《刺客聶隱娘》當然不需要金馬來讓自己被看見,但這部片值得一談的是侯孝賢於坎城獲最佳導演的好消息傳回臺後的效應,一票完全沒有看過侯導電影的年輕觀眾被帶進了戲院,帶動了票房。無論那得獎的作品先前你是否聽過或看過,我們明明就很懂得為自己國家的電影在海外獲獎而感到驕傲,也很願意肯定它的價值。一樣的邏輯怎麼就不能擺在金馬獎上?

 

 

了解的第二步:所有入圍作品金馬影展都看得到!

  金馬敞開雙臂歡迎所有華語圈優秀的創作者共襄盛舉,是為台灣的驕傲,而能讓創作者願意把「首映」拿出來給你,更顯獎項的地位。但沒看過、沒聽過壞了台灣觀眾看頒獎典禮那種「預測誰能得獎」的參與感,在這裡根本就不成立,金馬入圍的作品並非公布名單之後擺著等到頒獎典禮,典禮之前連續三周金馬影展,每部入圍作品都會被安排放映一到三場不等,這都是認識這些佳作的好機會。觀眾可以透過影展限量場次「搶先看」,電影也能靠影展的放映先獲取口碑,若能抱幾個獎項回家,便能成為之後宣傳上的大好話題。然而在台灣,大眾可能連金馬影展的存在都很為陌生。

 

  而今年,金馬也做出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新作法,那便是在頒獎典禮結束後,將規劃得獎作品的巡迴放映,也算是一個排除中國電影要靠抽籤才能上映的辦法(若奪得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則可直接上映),藉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也讓台灣觀眾把握看見佳作的機會。

 

化解的第三步:入微電影琳瑯滿目 先認識五部最佳劇情片入圍作品再說

  就目前現狀,台灣觀眾大概還是只注意到了幾月幾號是頒獎典禮,新聞媒體播報著大眾較為認識的男女主角誰是得獎大熱門,結果打開電視轉播,還是看到一堆不知何方神聖的作品上台領獎,還越看越不是滋味。為了解開這一道金馬與大眾的鴻溝,透過五部基本上就是當年度的入圍贏家的最佳劇情片入圍作品與歷年比較,希望能是一道解藥,替觀眾創造「參與感」。

 

先看看近五年最佳劇情片入圍與得獎名單

 

作品

出產地/導演

其他入圍獎項

第53屆

我不是潘金蓮

中國/馮小剛

導演、女主角、改編劇本、原創電影音樂,共五項

八月

中國/張大磊

新導演、新演員、原著劇本、攝影、音效,共六項

樹大招風

香港/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

新導演、剪輯、原著劇本、造型設計,共五項

一路順風

台灣/鍾孟宏

導演、男主角、男配角、攝影、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原創電影音樂,共八項

再見瓦城

台灣、緬甸/趙德胤

導演、男主角、女主角、原著劇本、美術設計,共六項(趙德胤另憑《翡翠之城》入圍紀錄片、原創電影音樂,獲頒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前四屆的入圍與得獎分部又是如何? (標註「★」為得獎之意

第52屆

山河故人

中國/賈樟柯觀眾票選獎

 

導演、女主角、原著劇本★、攝影、原創電影音樂、音效,共七項,得一項

塔洛

中國/萬瑪才旦

導演、改編劇本★、攝影,共四項,得一項

踏血尋梅

香港/翁子光

男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員x2、原著劇本、攝影、原創電影歌曲,共九項,得一項

刺客聶隱娘

台灣、中國/侯孝賢 ★

導演★、女主角、改編劇本、攝影★、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動作設計、原創電影音樂、剪輯、音效★,共十一項,得五項

醉生夢死

台灣/張作驥

導演、男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員★、原著劇本、攝影、原創電影音樂★、剪輯★,共十項,得四項

 

第51屆

一個勺子

中國/陳建斌

新導演★、男主角★、男配角、改編劇本,共五項,得二項

白日焰火

中國/刁亦男

導演、男主角、女主角、原著劇本、攝影、美術設計★、剪輯,共八項,得一項

黃金時代

香港、中國/許鞍華

導演★、女主角、女配角、原著劇本,共五項,得一項

推拿

中國/婁燁 ★

導演、新演員★、改編劇本★、攝影★、剪輯★、音效★,共七項,得六項

KANO

台灣/馬志翔觀眾票選獎

新導演、男主角、新演員、原創電影歌曲、造型設計,共六項,無獲獎

 

第50屆

天註定

中國/賈樟柯

導演、原著劇本、攝影、原創電影音樂★、剪輯★,共六項,得二項

毒戰

香港、中國/杜琪峰

導演、原著劇本、剪輯,共四項,未獲獎

一代宗師

香港、中國/王家衛

觀眾票選獎

導演、男主角、女主角★、攝影★、視覺效果★、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動作設計、剪輯、音效,共十一項,得五項

爸媽不在家

新加坡/陳哲藝 ★

新導演★、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員、原著劇本★,共六項,得四項

郊遊

台灣/蔡明亮

導演★、男主角★、攝影、音效,共五項,得二項

 

第49屆

浮城謎事

中國/婁燁

導演、女主角、新演員★、原著劇本、原創電影音樂★、剪輯,共七項,得二項

奪命金

香港/杜琪峰

導演★、男主角★、女主角、原著劇本★、剪輯,共六項,得三項

消失的子彈

香港、中國/羅志良

造型設計★、原創電影音樂、音效,共四項,得一項

神探亨特張

中國/高群書 ★

導演、原著劇本、攝影★、剪輯★,共五項,得三項

女朋友.男朋友

台灣/楊雅喆觀眾票選獎

導演、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原著劇本、攝影,共七項,得一項

 

獎會給誰有風向,還是根本「無」跡可尋? 十點跡象整理

1. 中港台作品件數入圍平均,沒有一面倒向何方

從獲獎來看,台灣抱回一座、中國二座、新加坡一座。入圍分布來看,台灣七部,其中《再見瓦城》為跨國合作,《刺客聶隱娘》為中台合拍,中國十部片(不含合拍),香港導演作品有七部,包含純港片三部,有四部中港合拍,還有一部新加坡作品。

 

2. 近兩屆入圍作品出產地比例完全一樣 

呈上點,入圍的平均現象在近兩屆名單中更為顯著。出現兩部中國代表、兩部台灣代表與一部香港代表,兩年一模一樣的狀況。可以說兩岸三地的表現與發展算是相對穩定,中、港、台,無論商業規模或獨立製作皆在獎項入圍上有一席之地,當然也可視作金馬有意要「平均肯定」。

 

3. 是否得獎憑實力,金馬獎真的早已沒有分配獎這回事

二十五部作品中最少入圍當年度四項,最多十一項,也曾有作品於頒獎典禮陪坐全無所獲,如《毒戰》、《KANO》,也有幾乎每項入圍每項得獎的作品如《推拿》七項中六項,顯示當年評審對於整體水平優秀的電影毫不猶豫地肯定。去年有三部入圍五項以上,但最後僅斬獲一項,似乎出現明顯的入圍多項至少得一項肯定的趨勢。

 

4. 觀眾票選獎台灣也不見得有主場優勢

過去四年得到觀眾票選獎有二部台灣電影,一部港片,一部中國電影,除了《山河故人》無正式上映知音,觀眾票選獎確實反映在了票房成績,是受大眾所喜愛的。台灣觀眾自己最不關心的小眾電影,卻總是替台灣斬獲重要獎項的主力。

 

5. 入圍最佳劇情片幾乎也都入圍導演/新導演獎,但兩項齊得並非常態

五年來僅有兩部作品(《踏血尋梅》、《消失的子彈》)沒能同時入圍導演獎項,只有《刺客聶隱娘》同時拿下導演與最佳劇情片。

 

6. 好導演也可以是好演員

兩位導演,侯孝賢、馮小剛,「導而優則演」,入圍過最佳男主角,後者還得獎。兩位導演,馬志翔、陳建斌,「演而優則導」,後者在同一年同時拿了最佳男主角及男配角。

 

7. 入圍作品在台灣有上映還是多數

陸片配額是否真得導致了台灣觀眾很難看到入圍陸片?從此份名單來看,僅賈樟柯的《天註定》及《山河故人》未中能在台正式上映的籤,但皆有變相的影展式放映活動,其實就足以滿足賈樟柯的影迷。另外,《塔洛》確實無片商代理,而今年入圍的《我不是潘金蓮》、《八月》是否有機會上映還待定。而《推拿》、《黃金時代》更是因為法規的更改(得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情片可直接上映),得以跳過抽籤與台灣觀眾見面。

 

8. 香港導演入圍電影過半數有「中資」,大導演北漂還是能交出水準之作

純香港片僅三部,顯示香港大多導演北漂已是無法避免的現象,尤其都是近年撐起香港電影票房與口碑的中生代導演(杜琪峰、王家衛、許鞍華)雖皆沒有拿下最佳影片的紀錄,但在最佳導演獎皆有所斬獲,成功取得作品水準與中國市場票房號召的平衡,並致力於提拔香港新生代推動本土電影。

 

9. 從「金馬常客」嗅出今日華語影壇的中流砥柱 

五年共有二十五位導演的作品進到最佳劇情片角逐,包括《樹大招風》有三位導演,而其中共有十一位導演生涯中不只一次作品入圍最佳劇情片,就算沒進到最佳劇情片也至少有其他獎項的肯定,創作水準維持良好撐起華語電影一片天。其中有三位導演是在五年內入圍兩次,分別為杜琪峰、婁燁、賈樟柯,其餘入圍者則大多是「新導演」的作品。

 

10. 從最佳劇情片看見被金馬挖掘的明日之星

呈上點,大部分導演都是角逐最佳劇情片的常客,而從入圍作品可以看見入圍者呈現光譜的兩端,一種導演是每拍幾乎都能入圍的常客,另一種則是過往觀眾非常陌生的新人,在金馬獲肯定後被觀眾廣為認識。近五年的名單中,有五位導演為第一部劇情長片,並同時入圍最佳新導演,其中《爸媽不在家》更是第一次有新加坡電影入圍並直接獲獎,亦可見到金馬之餘華語影壇,致力替觀眾挖掘沒被注意到的好作品的用心。

 

arrow
arrow

    Shand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